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文XML论坛 - 专业的XML技术讨论区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编程心得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42)
----  《代码之美》9月22日全国首发,机械工业出版社特别授权本站提供WORD版“样章”下载。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42&rootid=&id=67435)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9/19/2008 9:10:00 PM

--  《代码之美》9月22日全国首发,机械工业出版社特别授权本站提供WORD版“样章”下载。
38位大师级的程序员,一步步讲解他们的项目架构,开发时的种种折中考虑(tradeoffs)以及何时必须打破常规,寻求突破。
全球38位顶尖高手、众多语言之父经典之作9月22日全国首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样章下载(内含WORD版:第1、3、7、24章,即译者序、序言、文前、前言、目录、后记)

China-pub链接:http://www.china-pub.com/37838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9/19/2008 9:11:00 PM

--  “不仅仅是代码”—— InfoQ中文站总编辑 霍泰稳 谈《代码之美》

不仅仅是代码


在翻阅完毕华章公司快递给我的厚厚初稿后,“不仅仅是代码”是我不由自主的赞叹。掩卷沉思,深感本书带给人的震撼远非一个序言所能概括。让我们先来简单看几个这本震撼之作的震撼作者们:

Tim Bray,1995年启动了最早的公共网页搜索引擎之一,1996至1999年间与他人共同发明了XML 1.0;
Bryan Cantrill,《华尔街日报》2006年度最高创新奖获奖产品DTrace的作者之一;
Douglas Crockford,JSON数据格式的发明者;
Jeff Dean,Google网页抓取、索引、查询服务以及广告系统的主力开发者;
Yvkihiro “Matz”,Ruby语言的发明者;
Sanjay Ghemawat,Google Fellow,设计并实现了Google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文本索引系统及性能分析工具等;
……

太多了,一句话,都是牛人。想一想,在你的编程生涯中有那么多牛人给你传道授业解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在为没有早些看到此书而遗憾,又或为今日能读到此书而庆幸?不管你的感觉如何,我是这样子的。

但如果你认为此书仅是对代码片段的解剖,并分析哪个算法最美而已,那可是大大低谷了这本书的价值,同时也误解了编辑的初衷。在Ronald Mak介绍NASA火星漫步者任务中的高可靠企业系统时,他总结说,与小型程序不同的是,大型应用程序的漂亮性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优美的算法中。对于NASA的协同信息系统CIP来说,漂亮性在于的它的面向服务架构实现以及大量简单却经过仔细挑选的组件。而本书的策划编辑Greg Wilson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也体味到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代码不同的漂亮性,有些漂亮性存在于手工精心打造软件的细微之处,这儿可以理解为代码段,而另外有些漂亮性则蕴藏在大局之中——那些使程序能够持续发展的架构,或者用来构造程序的技术。也就是说,本书不仅剖析了如何撰写美丽的代码片段,还告诉你如何设计美丽的架构。

那么除了美丽的代码、算法以及架构外,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代码的漂亮性吗?现在人们对软件开发行业的关注或者尊崇已经大不如从前,程序员也从以前的高薪一族沦为“软件蓝领”或者“IT民工”,伴随而来更严重的变化是编程的神圣感也在逐步缺失。当一份工作在我们的眼中只是一个糊口的工具时,你很难投之于激情和梦想,更谈不上最后会取得什么成就。这儿让我们看一下大名鼎鼎的互联网隐私服务Neomailbox的首席开发人员Ashish Gulhati对“程序员”是如何定义的吧:作为代码的编写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程序员的责任感使得我们编写的代码不仅在设计和实现上是漂亮的,同时还使代码所带来的结果在社会的环境中是漂亮的。这就是我认为自由的代码是非常优美的原因。它把计算机技术置于一个最庄严神圣的用途:保护人权和人的生命。

这儿我无意成为一个高尚道德的说教者,只是在本书阅读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会编写优秀的代码,会设计优秀的架构,有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和让人尊敬的事情。

InfoQ中文站总编辑 霍泰稳
http://www.infoq.com/cn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9/19/2008 9:13:00 PM

--  “重新擦亮思考的火花”——孟岩谈《代码之美》
重新擦亮思考的火花  


《代码之美》这本书已经成为经典。关于它本身的赞美之辞已经不少了,不过到底从这本书里该读些什么东西,我倒是有些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在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的Douglas Schmidt在观察了他所参与的软件项目开发实践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未来的软件开发将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整合(integration),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程(programming)。换言之,被称为 “软件开发者” 的这个人群,将越来越明显地分化:一部分人开发核心构件和基础平台,而更多地人将主要是配置和整合现有构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类似现代汽车、机床和家用电器制造业的产业格局即将到来。面对这一前景,博士生Schmidt一方面写文章对于其进步意义大加赞扬,另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核心构件及平台的开发阵营中去。他很清楚,在这样一种分工体系中,由于软件整合产业很难出现垄断局面,因此大多数利润总是被截留在上游,人当然要往高处走,整合是好事,但他老兄宁可让别人来做这个好事。  


事实上,软件产业中大多数看上去挺靠谱的预测都被历史的发展无情地抛到垃圾堆里了,然而Schmidt博士生的这个预测却惊人的准确,其后十几年软件工业的发展完美地印证了他当年的判断。因此,他本人基于这一预测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一帆风顺。如今已经是教授的Douglas Schmidt先后创造了ACE、TAO、CIAO等一系列分布式计算基础件,先后主导了美国学界和国防领域内若干重大科研与实际开发项目,称为世人公认的分布式计算架构领导者。  


抛开他个人的辉煌不说,“整合化”趋势实际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软件工业的面貌,从而也影响了身为晚进者的我们的命运。如今大部分的程序员实际上是在整合与配置现有资源以满足需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整合同样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优秀的整合者与天才的程序员一样不可多得,甚至更加罕见。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整合性的工作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的,欠缺创意的,深入的思考往往不必要。因此,在这个整合为王的时代里,思考的精神在钝化。更有甚者,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这种钝化,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人解决并且张贴在互联网上了,因此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已经成了不必要的、降低效率的行为,不但不时髦,而且不经济。软件开发迅速成为一个强调搜索和短期记忆力的技能,我想这是50年前第一代程序员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老实讲,就整体而言,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任何一个产业的成熟,无不伴随着分工的明晰、技能的简化和从业门槛的降低。与少数人享受思考乐趣的需求相比,大多数人享受便宜而无处不在的软件服务的需求显然远为重要。但是,对于身处软件行业中的个体来说,思考力的削弱和丧失却是不折不扣的悲剧。这一点不必过多解释,正在苦苦寻找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者们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几年来对中国开发者社群的近距离观察使我确信,尽管作为一个产业,中国软件一直享受着比较快的成长,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软件开发者越来越迷惘、焦躁和不自信。这一情况当然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但开发者们每念及此,多抱怨体制、产业、市场等身外之物,实在也有失偏颇。评心而论,这几年中国软件技术界的生存环境还是有了很大改善,对于那些真正出类拔萃的程序员来说,过上一种充实自信的生活并不困难。摆在每一个个体面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能否出类拔萃,而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找回思考的能力。具备强悍思考能力的人,也就具备强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开发者永远都是产业中的稀缺资源。  


我认为这正是《代码之美》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合作的诸位大师级作者,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找回深思熟虑的智慧火花。这本书里所讲的每一个问题,可以说都是程序员在工作中会遇到或者至少会擦边的问题,既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也没有携带了领域知识的私货,只有朴实而实际的一个个问题。虽然不是以提问的方式给出,但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很多机会与大师互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在阅读中经常感到,看上去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被这些大师们一层一层挖掘的如此深入,到最后阶段不由得令人感到战栗和震撼。看着这些智慧的光芒,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大师之所谓称为大师的秘密,而且也认识到思考的真谛。因此,千万不要想看小说一样一带而过,那样会错过本书95%的价值!我们不是要阅读这些文字,而是要与文字背后的作者交流学习,一点一点把自己的心得记下来,对于作者提出的新问题,先自己思考,直接写程序尝试,争取跟上大师的思路,甚至可能需要反复几遍,才能真正读通这本书。这样的精力不会是白费的,读者应当认识到,当我们拥有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获得了怎样宝贵的机会,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次考验,我绝对相信,通过了这次考验的读者,会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一个大的进步。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读这本了不起的书,以此文与其他读者朋友共勉之。


--  作者:Humphrey
--  发布时间:9/23/2008 8:53:00 AM

--  
新书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呀!既然是管理员同志推荐,此书定然不差。
--  作者:launix
--  发布时间:9/23/2008 8:54:00 AM

--  
非常感谢,努力学习中!!!
--  作者:sunkien
--  发布时间:9/27/2008 3:38:00 PM

--  
读书呀,烦
--  作者:hjx_221
--  发布时间:10/2/2008 2:16:00 PM

--  
要与文字背后的作者交流学习
--  作者:apestar
--  发布时间:10/5/2008 2:18:00 PM

--  
谢谢分享哦
--  作者:bill_yang
--  发布时间:10/6/2008 5:10:00 PM

--  
hehe
--  作者:liker
--  发布时间:10/14/2008 12:31:00 PM

--  
学习中
--  作者:5555321
--  发布时间:11/5/2008 2:18:00 PM

--  
谢谢分享!
--  作者:gannbatte
--  发布时间:11/11/2008 11:34:00 AM

--  
多谢分享。
--  作者:baojie
--  发布时间:11/13/2008 11:26:00 AM

--  
说出来可能有些冒犯,不过我读霍先生的话有些不解。嗯这个感觉就好比对一大堆民工推销“土木工程之美”。恩,怪怪的。
--  作者:szy85
--  发布时间:11/15/2008 8:41:00 AM

--  
感谢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76.172ms